【第卅九回】明⼼⼀燃照天地,風⽉⾃慢佛眼啼

在陶藝創作上,第⼀個步驟就是處理陶⼟,在古時候,處理陶⼟是很多⼈分⼯完成,算是勞⼒密集的⼯作,由於各地⼟質相異,也造就出不同地區的⼯藝特⾊。我曾想,以前的⼈在製陶時,光處理⼟礦就有幾⼗道步驟,且⼤多⽤雙⼿完成,或許他們對泥⼟有著特殊的情感。

現在創作陶藝輕鬆多了,⼟礦已有⼯廠專⾨製作,要⽇本的、美國的、好拉胚的、泥塑專⽤,甚⾄精練的純⽩瓷⼟等等,都非常容易。以前由學徒幫師⽗揉⼟,現在只要⼀台真空練⼟機就完成了, 但我在想,我們還保有對泥⼟的情感嗎?

今天想要思考的情感是從美的細膩出發,這讓我聯想到⻄湖⼗景之⼀「三罈映⽉」,此為蘇軾疏濬⻄湖後,為測量⻄湖泥沙淤積狀態所修建的三座⽯塔,每個⽯塔上有五個洞,中秋⽉圓之時,塔中點⼀蠟燭,三座⽯塔散出⼗五道光,映在湖上,遠看有如三⼗個明⽉,加上天上的中秋⽉與湖中倒影,⼀共卅⼆個⽉亮。加上觀者的⼼中⽉,恰恰映出了卅三朵明⽉。⽽唯有升起了⼼中明⽉,剩下的卅⼆個明⽉才有意義。

如果測量淤泥的⽯塔只是個⼯具,如果燒陶的⼟只是成型的骨架,將不會有三罈映⽉,也不會有汝瓷典範。

我常思考,如何讓每件作品都能點亮⼈們的⼼中明⽉?或許,先從點亮⾃⼰的⼼中⽉開始吧!不知不覺地想到⾦剛經的「⾁眼、天眼、慧眼、法眼,最後到佛眼」。

未來的⼦孫也許會有更快速、⽅便省⼒的練⼟⽅式,這樣的便利,是否能讓我們有更多的「從容」來陪伴⾃⼰。⽣命是否也能如蘇軾⼀般於殿試時寫「刑賞忠厚之⾄論」⼤談司法制度,也能有蝶戀花「牆裡鞦韆牆外道。牆外⾏⼈,牆裡佳⼈笑。」那柔軟、真性情的好詞。

從容就是不為難地去過每⼀分每⼀秒。今天練⼟時,我是⽤什麼眼界在看呢?

加入㚕磬窯官方LINE帳號
探索藝術家的迷人世界

分享:

Facebook
LinkedI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