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第廿七回】繞樑⾳語話⼼開,藝術療癒放情懷

昨天(5/27)我聽了⼀場慈善⾳樂會,由知名鋼琴家陳幸利老師與⼤提琴家林敏媛老師共同演繹之⼆重奏。記得上次聽⻄樂演奏已是⼗幾年前的事了,雖然⼩時候曾學了六七年的鋼琴,但也僅⽌于技巧的磨練,尚未進入品味的殿堂。所以嚴格來說,我對⻄樂是非常的陌⽣,平時繚繞于耳邊的都是古琴與胡琴的樂曲,但我想,或許正因為完全的陌⽣,是否能夠讓我更加無成⾒地探索這場⾳樂響宴。

我⼤概提早了半個⼩時就到了現場,購票的時候就有特地選了⼀下位⼦,以期獲得較佳的⾳響,很幸運,我的位⼦就離攝影師⼤概3個位⼦的距離,應該會有很棒的視覺與聽覺享受。由於我是⾃⼰⼀個⼈前往,等待的過程當中,觀察著現場漸漸到⿑的來賓,倒也有趣,都是攜伴參加,也有全家福的,由於陳老師在國外負有盛名,場內也不乏許多國外⼈⼠,看著⼀些年輕⼈操著流利的外⽂對談著,好像到了另外⼀個空間⼀樣。與平⽇參加古琴雅集有著完全不同的感覺。不知不覺,燈光暗了…

開場第⼀⾸是「聖⺟頌」,這是⼀⾸⼤家熟悉的旋律,⼀股安穩且被愛所滋養的感覺, 從⼼裡很⾃然的滿溢出來。這樣的開場很棒,不是氣勢磅礡來引⼈注意,⽽是利⽤充滿安全感的細語,⽤很善巧的⽅式,讓忙碌⼀天的聽眾,很⾃然地進入狀況。這讓我想到⼀段耳熟能詳的伊索寓⾔「北風與太陽」,或許真正的⼒量不需要⽤⼒去表現,⽽是展開雙臂,包容與信任。

整場⾳樂會時間不長,兩件作品各三個樂章,⼀⾸安可曲,⼤概75分鐘就結束了。開⾞回家的路上,⼀股滿⾜的情緒在我⼼裡醞釀發⽣,開⾞變慢了,很⾃然地開始感受路上的景⾊,⾏道樹、汽⾞或者是交通號誌,他們好像都活了起來,我的⼼不趕, 即便友⼈在作坊等我泡茶。專注在當下的⼀切,⽣命的美好似乎⼀直陪伴著我們,因為很細微,可能終⽇追逐慣的我們,不⼩⼼忘了她的存在。

藝術的療癒是如此⾃然,整場⾳樂會除了開場跟安可曲,其他的樂章我都沒聽過,但是他卻如實地在我的⼼裡,發酵與轉化,我想這是天使的聲⾳。同樣走在藝術創作的我,我相信所有的創作都是⽣命的真實展現,⽽作品承載了創作者的意念與想法,他是個媒介,正如ART這個字,字根源⾃連結。當我們親近每件藝術創作時,作品的外貌吸引了⼈們靠近,⽽感動,就在您感受到裡頭的⽣命時發⽣。可能不是即時,但不可否認的,每件作品的⽣命已沁入了⼈⼼當中。

加入㚕磬窯官方LINE帳號
探索藝術家的迷人世界

分享:

Facebook
LinkedI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