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第廿九回】名家雪泥鴻爪痕,細琢本質實為根

當代藝術,在這廿⼀世紀,東⻄⽅名家輩出,藝⽂活動的豐富不亞於歐洲⽂藝復興時代。全球趨向和平理性的地球村概念,較少毀壞性的種族衝突,促成了藝術蓬勃發展,⼤多數的⼈也開始接受了藝術的精神滋養。

⼀次偶然的機會到了⼀個長輩家裡,聽他介紹著他茶⼏上那是朱銘⼤師的早期⽊雕作品,牆上掛著是顏⽔龍老師的名畫,最近⼜新收藏了⼀件據說是顧景⾈⼤師的茶壺, 如數家珍⼀般的介紹他這幾年的名貴收藏,說的⼝沫橫⾶、不亦樂乎,⼀件作品我還沒看清楚,他就拉著我看下⼀件,整個過程,我所知道的名家作品他⼤概都收了,更多的是我沒聽過的名字。⼼中著實感謝這位長輩讓我⼤開眼界,但環顧全場,唯⼀讓我有感覺的是他拿來放火爐的那件阿公時期的樟⽊⽃櫃,因為每天他太太都要細⼼地擦拭它。

我想這樣財⼤氣粗的收藏⽅式,真的有點蹧蹋了作品,此次經驗,讓我想到北宋畫家范寬的「谿⼭⾏旅圖」,⽬前這件⼤作收藏于臺北故宮,您可能不知道,這件曠世巨作曾經被乾隆皇帝認定為假貨,直到1958年由李霖燦先⽣于畫⾯右下⾓樹叢處,找到范寬⼆字,才解開幾百年來的疑竇。同樣的事件也發⽣在富春⼭居圖「無⽤師卷」, 這些曾經被看走眼的精品,卻不會被時代埋沒,甚⾄逃離了被⼤量印章破壞畫⾯的慘劇,最後在合適的時代再次讓⼈驚豔。正是「芝蘭⽣於深林,不以無⼈⽽不芳」也。

所以,「收藏」是收藏作品的精神,還是作者的落款?當然,⼀開始就能體會到作品的靈性不是那麼容易,但只要願意嘗試,嘗試去感受每⼀件藝術創作給您的直接感覺, 將那樣的感覺記錄下來,養成這樣的習慣,觀物參語,隨著時間的積累,有時甚⾄您可以感受到連作者⾃⼰在創作時都沒意識到的部分。劉國松⼤師看⾒谿⼭⾏旅圖,⼼中出現的是「感激」兩個字,您,下次到臺北故宮,是否也想嘗試⼀下呢?

開始有品味,有如四川珍饈「開⽔⽩菜」,⼀叢⽩菜⼼,徜徉在清澈如⽔,不⾒⼀星油花的⾼湯中,若⽤魯莽的⼤⼝啖⾁、吃酒那喉嚨借過式的吞飲,可能無法感受到這道清宮御膳名菜的⽞妙滋味。恰如宋代那雨過天青的汝窯青瓷,這樣的單⾊,卻在世界陶瓷中,位居泰⽃、屹立不搖。

我常覺得,藝術創作,個⼈有如雪泥鴻爪,只是在上⾯留下⼀點點痕跡,或許不⽤太過去追求。某位良師益友曾對我說,收藏是⼀段單獨的旅程,因為只有⾃⼰知道⾃⼰在做什麼,我想這是⼀個很美的發現。

加入㚕磬窯官方LINE帳號
探索藝術家的迷人世界

分享:

Facebook
LinkedI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