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第卅⼀回】探⼼⾃敲初⼼聲,創作品味⾃然成

如果說米開朗基羅從⼀塊完美無瑕的⼤理⽯看到了⼤衛,⽽我的創作,似乎是抓起⼀把⼟,撒向空中,剩下的⼀切,已在空中完成。

很多朋友認為,燒陶是⼀⾨很特殊的藝術⾏為,因為他除了造型與⾊彩之外,多了⼀個燒的步驟,「燒」這個動作,讓⼈聯想到理性的邏輯思考⽅式。⾝為電⼦系出⾝的我,⾃詡有過⼈的理性與邏輯分析,不過,這⼗年來我浸淫于冰裂與青瓷之美,我發現,不管如何科學的量測與計算,還不及⼤宇宙的巧⼿⼀揮。

這⼀陣⼦,我遭遇了極⼤的撞牆期,除了靈感變少之外,很有把握的作品也出乎意料之外的出問題,最終皆以不完美告終。每當遇到撞牆期,我習慣將它想成是沈澱與蛻變的時間到了,簡單的四個字,要真切地做到與穿透似乎不是那麼容易,就好像論語談恕道中⼀段,⼦曰:「賜也,非爾所及也。」可⾒知易⾏難,遇到這個時候,能做的只有放慢,但不是放棄,所以有時候可能⼀年半載都燒不出⾃⼰滿意的作品。

我想選擇把「創作」當做⼀⽣的⼯作的⼈,是個充滿感性的傻⼦,應該沒有⼈把這雙⼿當作搖錢樹,利⽤創作描寫對萬物的情懷,是創作者的初⼼。事實上,我們⾯臨著⼀個極具挑戰性的社會,它不斷地考驗著⾃⼰的初⼼。創作初期,可能因為默默無聞, 必須做⼀些「⾃以為」跟創作無關的⼯作,還要做下去嗎?隨著經驗漸漸成熟,開始有⼈注意到了,⾒⾯⼈稱老師,甚⾄⼤師長⼤師短的稱著,我們⼀樣謙遜嗎?這些都是對創作者的挑戰。因為不管外在如何呈現,我想都不動搖我們的初⼼才是,因為不同的環境有著不⼀樣的刺激,將會震盪出不同⼒道的作品。若將注意⼒過多放在市場上,我想這不是傻⼦的⾏為!

我常把撞牆期當作再次檢視初⼼的時刻,⿎勵⾃⼰再次玩起來,我只是抓起⼀把⼟, 剩下的⼀切,就供養給這個⼤地吧!

加入㚕磬窯官方LINE帳號
探索藝術家的迷人世界

分享:

Facebook
LinkedI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