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什麼你需要藝術品導覽

您曾經到博物館看藝術品嗎?是不是看到喜歡的藝術創作,有時候卻不得其門而入?這時候,您應該主動跟創作者閒聊,不要害怕問題太簡單,只有了解創作的基本要素,您才能真正開始進入欣賞。

一對安靜的夫婦帶著一位約 5 歲的小女孩,這女孩手上還抱著一個「熊大」的玩偶,三人似乎已經在展覽場已經逛了一圈。媽媽往我的方向看了一眼,發現我此時剛結束一組客人的導覽。她拉著女兒的手,走了過來。「老師,我可以請教一些問題嗎?」這位媽媽很有禮貌的問著。

「當然沒問題!」

這是我在展覽會場常遇到的。在早期,我還蠻不習慣別人問我創作上的問題,提問排行榜的前三名是「哪一件作品是您最得意的?」、「燒窯成功率多高啊?」、「做一件作品要花多少時間呢?」。

天阿!第一次被問到的時候,還真的不知道怎麼回答,當時心裡還滴咕著「我還想問你最喜歡哪一件作品勒…」。

後來,我反問我自己,如果我是第一次看展覽的人,我會想問什麼呢?

在香港的藝術展覽

我想到了一個故事…

2 年前我與木雕家 黃石元老師、膠彩畫家 徐凡軒老師一起到香港展覽,難得有機會讓三個完全不同媒材的藝術創作者聚在一起,吃喝拉撒睡 5 整天。

人多的時候,我們各自忙著介紹自己的作品,有空閒的時候,就互相探討、欣賞對方的作品。既然欣賞,當然也會請教一些創作的「問題」啦!

還記得當時,我看著石元老師一件深褐色的木雕作品,材質上寫著「牛樟木」。其實我對木頭真的是完全不了解,當下我問「是做牛樟芝的那個牛樟木嗎?」。結果我們並沒有探討那件作品,反而石元老師幫我們科普了一堂樟木概要!除此之外,我還問過:「是不是越貴的木頭越難雕刻?」

回想起來,當時我對於可以拿來做雕刻的木頭有許多不清楚的地方,可是在略懂了一些「生產履歷」之後,現在的我在欣賞木彫作品時也多些許熟悉的情感。

㚕磬展覽導覽

作者在現場導覽,能夠更容易了解創作

透過認識材質來認識藝術創作

我思考著:為什麼我們都喜歡問「與創作想法無關的問題?」

以人類的神經學的角度來理解,這是一種大腦很自然的運作模式,也可以看成是一種保護機制,如果沒有這種保護機制,也許人類早就滅絕了!研究發現,當我們對於一個環境、事物超過 67% 的部分感到陌生的時候,即便有再大的好奇心,都很難放心的去接受它,因為,大腦會說:「先觀察一下!」。

對於現代的普世認知,我們能夠認為「有價值」,除了品牌之外,是建立在:材料、做工以及稀有性這三個條件上。同時,這三點是我們大腦能夠快速理解的部分。

所以,看展覽的時候,當知道了眼前這件創作,藝術家花了多少時間製作、他是不是難度特別高,或這一件是否為作者最愛的作品之一?就會對於他的價值判斷「安心」許多。

讓大腦判斷安全,就能夠敞開心來感受藝術品帶給您的感覺。

面對一個原先不甚熟悉的藝術類別時,可以從認識藝術品的材質開始,逐漸接觸到製作過程之後,對於藝術創作的賞析,自然而然,在心中就會有一個價值衡量的標準。有了一個客觀的定位之後,在遇見好看的藝術品時,就不會有「可遠觀而不能褻玩焉」的距離感了。

我親自體驗過後發現:原來要懂一件作品,不只是覺得漂亮就好了!

回到藝術品展場

我向這一對夫妻解釋了陶與瓷的差別等等創作上技法的疑問,明顯感受到這位媽媽緊張的氣息緩和了許多,她說:「原本很擔心自己問的問題太粗淺⋯」。

但是,這不就是創作者在現場進行導覽解說的主要目的嗎?

最後,「妳最喜歡哪一件作品呢?」我問了那位抱著熊大的小女孩。

一次解答您對陶藝的疑惑

點選下方「即刻預約」按鈕,讓您一次明白陶藝的創作的秘密!

加入㚕磬窯官方LINE帳號
探索藝術家的迷人世界

分享:

Facebook
LinkedI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