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麼是創造藝術史的 3 個要素?

構成藝術的流傳,需要有 3 個重要元素,分別為:藝術家、使用者以及欣賞的人,簡單來說,所有的文物的流傳,都是出自於為了改善生活的原始慾望,加上人為的使用,最後因為欣賞,輾轉留存典藏,這方面在工藝美術上更為明顯。

今年端午節的時候,家人早在一週前就已經開始準備今年要吃的粽子,其實台灣的粽子分成南北兩派,口味與作法完全不一樣,由於我出生北部的基隆,所以個人是比較喜歡北部口味,有人說,吃起來像油飯。

今天在吃粽子的時候,我突然想到,關於粽子的「歷史」,好像都是口耳相傳,幾千年來,並沒有專人用文字詳細記載著,除了粽子之外,好像大多數的人文活動也是如此。

藝術史的保存與流傳

中國人對於利用文字來保存記憶,也就是我們常說的「歷史」,大多著重在於王朝史的部分,所以「藝術史」對於我們而言是很新潮的詞彙,嚴格來說,中國並沒有「藝術」這個詞,對於手工藝,古代說的是「造辦」。清代在皇宮的養心殿造辦處,也就是我們常在歷史劇中聽到的「造辦處」,是專門替皇家打造生活起居所需物件的部門,目前兩岸故宮都還存有500多件清宮舊藏傢俱,不論是材質用料或工藝,都是極高的藝術佳作。

在臺北故宮博物院一樓的展廳內陳列著一套清代紫檀家具。用料奢華、工藝精湛、雕琢細膩、紋飾華麗。從工、料、紋、形等方面多元素地向四海湧來的觀眾炫耀著它那高貴純正的清宮“血統”。

這幾十年來,台北故宮整理許多清宮舊存典籍,編輯故宮文物月刊,開始有脈絡的成冊發行,雖然是有系統的整理成文字歷史資料,不過若不是特別對「研究」有興趣,說真的,成套成冊的買回家,好像裝潢的意味比較大!

創造藝術史的要素

可見,單純的文字不是讓藝術史普及的要素。日本美學思想家 柳宗悅其著作《工藝之道》中說:

器物之於人,不是只有消費性的、物質性的,還要透過『使用』才能看見美。

所以,構成藝術的流傳,需要有 3 個重要元素,分別為:藝術家、使用者以及欣賞的人,簡單來說,所有的文物的流傳,都是出自於為了改善生活的原始慾望,加上人為的使用,最後因為欣賞,輾轉留存典藏,這方面在工藝美術上更為明顯。有趣的是,因為單純對於生活品質的追求,間接豐富了藝術史的厚度。

藝術品若失去了「人」,將消失在歷史的長河當中。

對於藝術品而言,乾隆皇帝是一個充滿爭議性的人物,號稱「標記狂人」的這位爺,除了在大量的書畫上蓋滿了他自己的印章之外,還陸陸續續在北宋傳下來的汝窯器物刻上他自己寫的詩,數量高達 21 件之多,從故宮的汝窯器來看,幾乎無一倖免。但從欣賞者的角度來看,據說乾隆每日都要花一個時辰來把玩宮中的藝術品,若從他即位到駕崩的63年來看,一共花了 45990 小時,總共耗時長達 5.24 年,而且中間不能休息或打瞌睡,真的是精力充沛,也因為如此,乾隆在位期間,除了保存大量文物之外,也下令研製了許多今日甚是讚嘆的工藝品。

讓藝術史延續

現在這 100 年工業極速發展的時代,因為生活的富裕與安定,我們有更多的資源與選擇來改善自己的生活水準,除了追求快速的同時,也許也能開始思考質感這件事,我們不用像乾隆皇帝那樣走極端路線,其實很簡單,可以小到替自己揀選一個做工獨到的杯子,從簡單的喝水開始,每日使用它,也可以挑一張別緻木製書案,讓泛黃包漿的木紋記錄著生活的點滴,現在開始,替自己挑選可以陪我們一輩子甚至傳家的物品吧。

過去的人,留給我們許多藝術的回憶,而我們的生活,就正在譜寫當代的藝術史,只有藝術家,作品不會有生命,有了懂得親近她的人,加上能夠愛惜她的人,這三根柱子,撐起了豐富的藝術世界,也讓未來的孩子們,看見今日藝術的迷人之處。

延伸閱讀:青瓷是什麼?從瓷器、宋朝汝窯、官窯認識中華文化與藝術鑑賞

加入㚕磬窯官方LINE帳號
探索藝術家的迷人世界

分享:

Facebook
LinkedIn